您的購物籃沒有東西
梁燕城 著
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丛书 (共9册), 这套丛书还有 《麦芒上的圣言》,《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第1辑》,《儒、道、易与基督信仰》,《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处境》,《明末天主教与儒学的互动 ——一种思想史的视角》 等。
門市存量
Close作者: | 梁燕城 |
出版: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初版: | 2015/06 |
頁數: | 197 |
ISBN: | 9787518800124 |
【內容介紹】
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丛书 (共9册), 这套丛书还有 《麦芒上的圣言》,《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第1辑》,《儒、道、易与基督信仰》,《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处境》,《明末天主教与儒学的互动 ——一种思想史的视角》 等。
【目錄】
《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丛书》总序5
鸣 谢4
《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丛书》绪言: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的三重视野8
会通与转化——三十多年前的儒家与基督教对话23
23
蔡仁厚提出宗教会通六焦点问题27
蔡仁厚总结提出两个愿望31
周联华博士与新儒家的对话33
蔡仁厚再回应周联华41
周联华总结45
与蔡仁厚教授及周联华牧师对话49
中国思想如何体验基督信仰的境界50
前 言50
一、方法与进路的反省——“非希腊化”51
二、从“实体”范畴转到“关系”范畴52
中国哲学与神学的会通59
中国人对教会的不满59
从历史因由看基督教的排他性问题60
一些神学预设的检讨61
关系性范畴的意义63
会通中国文化的基本难题64
境界概念可开出一些通路65
原善原罪与人性的陷溺概念67
性善与性恶的表面冲突67
儒家对“本体层次”与“实然层次”的区分68
圣经在本体层次对“原善”的肯定69
试答“人人可成基督吗?”的问题72
人有永恒性、尊贵性与神性73
总论“原善”及开展“罪”的概念74
伯拉纠与奥古斯丁的争论75
罪的定义76
乐园是完美实现的过程77
自由意志与罪的根源77
分别善恶树所代表的心态及偶像的创造78
原罪与中国哲学的性善论并不冲突79
罪如何遗给后代的问题80
罪在世界形成全体困局80
原始罪形成共业世世承担81
上帝参与共业以突破共业开出天国82
苦难与上帝83
谈“真心在缠”83
人在罪中辩证得越陷越深83
为何有苦难84
苦难是感受,不是上帝所创之实物85
战争与大自然灾害之苦85
克胜苦难之道86
全体困局之苦86
不公平的问题86
孔子与天相知相契87
“默现天”与“朗现天”88
解决全体困局之道89
批判世间的上帝89
受苦的上帝89
天国与教会90
道体的上帝与圆教91
新儒家对基督教的批判91
新儒家从圆教标准所提的问题91
现代福音派的可能回应92
对“预设进路”的批判93
基督信仰是否圆教93
从中国思想探讨上帝概念94
“道体论”与“本体论”之别94
“道”与“心性”和“人生”同一95
“道”的感通义95
“道体”的上帝96
感通的上帝96
与人相关的上帝97
位格的上帝97
人心的转换与重生97
当代新儒家与天主教学人之争论98
争论焦点:天道有无位格98
解决问题的方法99
孔子所体验的“默现天”隐含情意99
孟子以后发展的天道观——道德的形而上学100
天道非位格,但可开展出位格义100
天道可由另一方式启示自己——朗现天101
“道体的上帝”所隐含之理论困难102
圣经言“道路”之意义102
“道体的上帝”之理论模型103
“道体的上帝”与圆教104
圆教内部的分判104
基督圆教的特性104
“平凡而不平凡”的圆教105
圆满的耶稣基督106
从超级巨星说起106
耶稣是人?是神?106
中国儒者问:耶稣是“神而人”抑“人而神”?107
从具体存在层次言“人而圣”108
从道体层次可言“圣而人”108
圣经中的“神而人”历程109
圣经的“人而神”历程109
耶稣基督是“神而人”109
耶稣基督同时是“人而神”110
耶稣兼具神人二性110
耶稣基督不单是纯精神生命111
近代神学对“耶稣”与“基督”的争论111
中国处理历史与西方不同112
圣经是启示下之“与人相关的史实”112
肯定历史性是信仰的存亡关键113
“历史上的耶稣基督”结合道体与历史113
耶稣基督是历史与道体的交汇点113
圆教义的耶稣基督114
文化汇合的开始115
遇见一位热情的佛教徒115
以儒学包容信仰以信仰包容中国文化115
新方法论的尝试116
第一重点:体验116
第二重点:心性117
第三重点:动态与和谐117
第四重点:历史与国都118
第一区分 信仰的境界有别于其他118
第二区分 本体与存在的层次119
第三区分 默现与朗现的真理119
第四区分 两种史实119
“信心”与“心性”的平衡120
三位一体的预设120
放松“预定论”与“末世论”121
与方东美及成中英系统新儒学对话123
方东美学统与对儒道的后现代诠释124
方东美的超越与和谐境界124
方东美与神秘神学128
方东美与唐、牟思想129
上回向与下回向129
方东美与唐君毅130
中国哲学的源头131
儒家的宗教精神133
性善论的真义135
从多元潜能讲人性137
开阔的生命138
后现代的道家智慧138
无名与有名的区分及其意义139
道家、德理达及犹太的神秘神学141
中国哲学的后现代建构——有关后后现代与本体诠释学的对话143
建构性后现代主义的提出143
对现代文化的批判144
“前后现代性”概念的提出147
新儒学面临的挑战150
新儒学与新资源整合151
关于程朱与陆王的整合154
本体诠释学155
后后现代的思考157
佛学与中国哲学的发展157
开放的宇宙与共同的上帝158
终极本体有情抑无情?159
网络本体论与整体伦理学——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对话161
感通关系为本的伦理学161
天地人互动的网络本体论162
论整体伦理学163
希腊的德性伦理与近代的责任伦理163
19世纪功利主义与20世纪实用主义权利伦理164
西方伦理困境与中国哲学的观感伦理165
管理伦理学167
西方伦理学的堕落168
后后现代的本性论重建及三位一体的新理解169
天地人与三位一体神学169
从礼乐文化谈实践管理170
内在联系与感通的感通171
自己管理自己的境界172
道体论的上帝174
从本体诠释学展开神学的探讨——一场师徒间关于儒家和基督教信仰的对话177
本体诠释学的创始177
西方哲学的本体论178
以沟通与感应为本的儒学本体论180
从康德和海德格尔到本体诠释论183
超越伽德默的本体诠释学185
网络关系的本体论185
开放的本体与多元一体186
论“道成肉身”187
本体诠释学的神学与伦理学188
观、感与感通的多重意思190
性情的上帝与虚己的基督191
论感通、隔绝与偏见191
原罪与善的亏损扭曲193
解构希腊与启蒙运动194
去掉西方化理念194
基督教以恩情为本可出入不同文化196
中国神学与人性的全球伦理197
中国神学框架的思考200
基督教如何中国化的问题200
人神分离与人神统一201
托伦士父子与中国文化的对话202
信仰的理性及理性以外203
中国基督教应该有一种新的形式204
柏拉图化以及亚里士多德化205
命题系统的神学与体验系统的神学206
拉纳的可知与不可知206
福音派与灵恩派207
易经的“神学”与奥秘观208
内心感情和天地整体互动的本体诠释学209
人需要提升的211
神的感通与道德的精神212
中华神学应在易学上对基督教进行重新诠释212
感通的本体学214
关系的形而上学214
罪是隔绝与亏损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