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路恩哲 (Andrew Root) |
譯者: | 李小釧 |
出版: | |
初版: | 2020/07 |
頁數: | 304 |
尺寸: | 148*210 mm |
系列: | 牧靈系列 |
ISBN: | 9789622943636 |
【內容介紹】
潘霍華 X 青少年牧養,關心如何跟青年人同行不可錯過之作!
包含《團契生活》、《追隨基督》導讀指南(青少年導向版)
前線/資深/熱切與青少年同行的牧者誠意推薦
====================
二十世紀最廣為人知的神學家,或許最不為人熟悉的一面!
也許我們曾聽聞他是神學家、特務、殉道者,
但遺忘了他其實首先是一名牧師,而且是專責青少年牧養的牧者。
不論是想從潘霍華身上學習(青少年)牧養,
抑或是似懂非懂讀過《團契生活》和《追隨基督》後,想進深了解潘霍華,探索其短促而波折的生平、深邃精湛的神學,本書也是不可錯過之作!
這本書挑戰我們重新認識潘霍華,也挑戰我們重新思索何謂青少年牧養,
在變幻頻仍的世界裏,牧養、世代、羣體、團契、與青少年同行,其真意為何?
對於這個時代,潘霍華仍給我們甚麼啟發和挑戰?
【目錄】
中文版序
原書序
1 青年事工與潘霍華
第一部分:青年工作者潘霍華的生平歷史
2 潘霍華——青年工作者
3 青年工作者的起源
4 劃破恬靜:韋特之死與迪特里希.潘霍華的少年時期
5 從青年到做青年事工:《聖徒相通》中的神學踐行
6 為沃夫先生流淚:巴塞隆納及往後的事
7 孩童是終末的存有:返回柏林再前往紐約
8 再一次,回到柏林
9 他們殺死了他們上一任老師!在韋丁的堅信班
10 年輕一代及元首:進入政治
11 《論青年工作的八條提綱》:流亡到倫敦的時期
12 芬肯瓦:從青年事工進入共識社區
13 回到青年事工
14 朝向命運:從青年牧師到間諜
第二部分:寫給青年工作者的《追隨基督》及《團契生活》閱讀指南
15 青年事工與《追隨基督》
16 青年工作者與《團契生活》
【作者簡介】
路恩哲(ANDREW ROOT)
普林斯頓神學院哲學博士,明尼蘇達州路德神學院卡莉.奧臣.巴爾臣青年及家庭事工教席教授,著有多本跟神學、文化與青少年牧養相關之書籍,包括《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青少年事工的神學實踐》(與丁康黛合著)、《第3次牧養革命:關係式牧養的更新與再思》、Exploding stars, Dead Dinosaurs, and Zombies: Youth Ministry in the Age of Science、Faith Formation in a Secular Age、The Children of Divorce、Christopraxis: A Practical Theology of the Cross等。
【推薦】
我讀了路恩哲所寫的所有著作,我希望你也會這樣做。他讓我以嶄新角度認識我的神學楷模潘霍華,並且闡明了他那歷久不衰的影響力,直到如今仍在塑造我們對事工和信仰本身的理解。
卡拉.鮑威爾(Kara Powell)/富勒神學院青年及家庭事工副教授、富勒青年學院執行總監
本書讀起來就像一篇發自愛心的服侍,向我們引介潘霍華就是一名牧者同道,分享着同一份對年輕人踏上信仰旅程的熱情,分享同一份堅信,相信屬基督的教會應該接納青年而非利用他們。路恩哲在本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窩心地給我們介紹一名我們已認識多年的好友,但我們從不知道,原來他是多麼明白我們。
丁康黛(Kenda Creasy Dean)/普林斯頓神學院青年、教會與文化科教授
潘霍華的名字和作品大概是華人教會所熟悉的。對於身處全權統治/極權統治的教牧和信徒而言,潘霍華的一生有許多值得深思之處。然而以「青年工作者」的身分研究潘霍華卻是鮮有的。本書正是試圖帶領讀者以這個新的視角認識潘霍華,並提出現今青少年事工(以北美為主)該由科技型主導轉向神學踐行,潘霍華是其中一位(作者甚至認為是第一位)堪作借鏡的先賢。
王家輝牧師/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教牧事工部主任
本書不單止是一本關於潘霍華的歷史書,更能帶領讀者重新思索何謂「青年工作」。作者從潘霍華作為青少年牧者的向度出發,進而提出反思:究竟所謂青年工作是否只是一個帶領年青人返回信仰的工具?若然不是,那麼問題並不在於怎樣使青年人融入教會,而是在於怎樣使教會成為一個讓所有人(包括青年人)都能忠於上主之道的群體。相信這反思會給各位牧者和青年工作者在事奉上帶來很大啟發。
潘正行牧師/香港聖公會聖約翰座堂堂牧
華人教會對青少年事工有很多牢不可破的迷思,把青少年的成長需要圈限在保姆式的關愛之內。路恩哲透過重組潘霍華的成長經歷、家庭背景,把潘霍華抽象的神學概念,融入具體的人生處境脈絡,有血有肉之餘,更拉闊我們對系統神學與教會事工看似難以兼容的想像。
梁柏堅/突破機構出版及媒體事工總監
「卒之聽到啦!」一神學老師在幾位同工分享其學生事工後,嘆了口氣,用沉重的聲音說。「聽了多堂青少年工作分享,卒之聽到神學。」他續說。
面對數量增長的誘惑,「蓬勃」的青少年事工在領青少年進教堂内?抑或是讓他們遇上並追隨基督?在此時香港,我們更需清醒頭腦、弄清事工焦點。本書此時在香港出版甚為適切。一方面回應青少年事工神學性的缺欠;另方面,潘霍華身處的時空彷彿對應住我們的處境,他的故事、他的青少年事工經驗、以及他的神學反思,實有不少值得我們借鏡之處。說它是這時代青少年工作者的必讀書,實不為過。
盧家輝/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大專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