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鄧紹光 編 |
出版: | 基道 |
初版: | 2012/10 |
頁數: | 228 |
尺寸: | 140*210 mm |
系列: | 教會重塑系列 |
ISBN: | 9789624574487 |
分類: | 實踐神學 - 教會 |
教会不成教会
作者:邓绍光 编
【內容介紹】
教會不成教會,乃在於她沒有認真地認信耶穌為主;教會成為教會,乃在於她認真地認信耶穌為主,並且如此踐行。這本文集,可說是要疏解「耶穌是主」對教會之所是與所行的意義。
我們身為教會的一分子,卻不一定很清楚教會是甚麼。到底甚麼是教會的本性和所是?如何才是真正認信耶穌基督為主的教會?此等教會要有甚麼踐行?如何才能避免「教會不成教會」?
本文集自二○一○年年底開始籌備,六位作者曾經聚首一起,交流討論當下教會需要急切自省的課題。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各人陸續提交他們研讀及思考的成果,並結集成此文集。按各文章的性質分類,本文集分成上下兩篇。
「本書乃所有神學教授、牧者、神學生及平信徒必讀之作。鄧紹光博士及其同仁,以真誠及熱切之心,對教會進行透徹的分析,並深入探討問題背後的本體性前,為我們帶來不少到的觀點及豐富的神學視野,幫助教會在這個高舉個人主義、流別主義及遺忘歷史的潮流中,找到出路。現今的福音派教會傾向擁抱一種柏拉圖式的教會觀,強調教會那不可見的、靈性的本質與現實教會之間的衝突;本書卻提出一種更豐富及整全的教會觀──以聖經為本、三一的、重視聖禮的及終末論的教會。這是一種強烈的先知式呼籲,叫我們回到教會的基礎,即聖經的敍事與教會的歷史見證之上,以避免陷入由文化敍事所造成的種種試探之中。」
──周學信博士
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及教會歷史教授
「一個名副其實的基督徒,對於個體信仰的反思,和對於教會生活的反思,是並行不悖的,甚至,兩者應咳同時進行,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將造成暋一方面的虧損和扭曲。當代華人基督徒社群一直對於『甚麼是教會』這個重十問題沒有認真的思考和把握,而只有近乎口頭禪的提及『教會』一詞,像是一個建築物或是一個交誼性組織。含混不清的『教會觀』,其結果已嚴重的危及我們的個體信仰,其後果即是直接表現在喪失了批判力和種種荒謬的行動。本書作者驚覺態嚴重,認為有必要針對『教會』進行反思,並邀請基督徒社群認真面對當前教會的困境(亦是信仰的困境),找回我們極; 的批判力和行動力。」
──曾慶豹博士
台灣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教會不成教會的主因是她忘記了她存在的意義和目的。本書的作者們努力地向讀者指出,縱使在世的教會如何不完美和千瘡百孔,只要她沒有變成『私人會所』,仍是連於聖潔的上帝,對社會開放、提供主流世界價值以外,賦先知批判性的『另類』生活典範,努力拓展神國運動的話,在世教會便無愧於基督使其作為道成肉身的延伸這使命。」
──范晉豪座堂牧師
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諸聖座堂主任牧師
【目錄】
上篇
教會失序?! ──從三一上帝的拯救活動思考教會的本性/鄧紹光
教會何以另類?超越社會實在論的教會觀/禤智偉
教會與教會神學的公共性/趙崇明
下篇
作主門徒的政治──對今天香港教會的批判/劉振鵬
來自尤達的挑戰──以《直奔標竿》為例作批判性反思/黃順成
佈道──如何佈?佈何道?道何干?/關浩然
【作者簡介】
鄧紹光,生於香港,蘇格蘭聖安德烈大學哲學博士,資深文字及神學工作者,現任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撰有《終末 ‧ 教會 ‧ 實踐》、《界限與倫理》、《詞語破碎處》(本書獲得第三十屆湯清基督教文藝獎之神學著作組年獎,第四屆金書獎最佳作者[神學及研經類])、《殺道事件》及《教會不在場》等;編有《認知解讀啟示錄》、《千禧年:華人文化處境中的觀點》、《在信仰之思的途中》、《我們眼中的盧雲》、《回到根源去》等;合編的則有《巴特與漢語神學》及《巴特與漢語神學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