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黃國維、黎高穎怡 編 |
出版: |
中國神學研究院 |
初版: |
2021/06 |
頁數: |
196 |
尺寸: |
153*228 mm |
ISBN: |
9789622710641 |
【內容介紹】
歷史長流中,新的事物終會變舊。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神學院的課程也必須不斷革新,才可以培育出當下以至未來所需的神國僕人。本書是中神四十五周年的文集,從不同老師及課程參與者的角度介紹以培育「反思協作者」(Reflective Collaborators)為目標的課程。
本文集不單是為了對神學教育有興趣的人而寫,也是我們向廣大信徒群體發出的一個邀請,希望「反思協作」可以成為我們攜手建立教會,踐行整全使命的方向。
本書首部分「時代挑戰」先討論課程改革的緣起和背景,張略老師以參與課程改革資歷最深的老師之身分述說新課程的特色,葉美㲑老師則討論她在宣教工場的經驗怎樣幫助團隊從願景開始構思新課程,接著李耀坤老師和黎高穎怡女士指出學院的〈使命宣言〉如何引導新課程的方向。
在第二部分「教會協作」,陳關韻韶、李適清、區祥江和歐醒華這四位老師分別探討現今教會需要怎樣的信徒、職場牧者、輔導員和堂會牧者,並神學院可以怎樣訓練這些事奉者。這些不同角色、不同崗位的信徒,在教會裡既分擔且協作,共同為神國努力。
第三部分「課程反思」就進入神學院的獨特角色,教務長李適清老師先介紹新課程如何培育「反思協作者」,然後薛霞霞老師、雷競業老師和洪亮老師接著探討學術研究、神學教育的本質和審辨性思維對神學教育的意義,本人接著討論跨學科整合為何重要,而幾位校牧亦勾畫出同學在學院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靈命培育旅程。
在第四部分「神學教育」,不同科系的老師分享一些在新課程概念下的教學經驗:張智聰老師從同學的角度帶出學習聖經原文的苦與樂,辛惠蘭老師指出近代發展的社會科學和文化人類學如何幫助我們把聖經讀得通透,宋軍老師則把他帶領同學到日本遊學的經歷娓娓道來,接著潘怡蓉老師介紹她對實踐神學的獨到觀點,朱光華老師透露他教導的實踐科如何培育未來牧者,盧德賢老師則分享「小組帶領技巧與小組牧養」一科中同學們的反思和學習。接著在「群體同行」中的兩篇文章,第一篇我們記錄了幾位老師的心聲,了解他們對這個角色的體會,另一篇訪問了幾位同學,一瞥他們走過的神學教育路。最後,李思敬院長分享他在課程改革前後的心路歷程。
「神學課程承載訓練的方式與內涵,需與時並進,回應時代。中國神學研究院(下稱中神)於2018年推出新課程,以培育「反思協作者」為目標。本書是中神四十五周年的文集,老師們撰文介紹新課程的構思和設計,分享革新沿用多年的經典模式的歷程,其中提出的關注與思維,亦可適用於教會事工上,並對神學教育工作者、牧者及信徒,甚具反思和參考的價值。」
——周永健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
「神學教育改革之難,難在要一群慣於個獨研思並主見極強的學者達成共識,一改獨行思考、由上而下的教學模式,投進協作、整合、以目標為本的向度設計課程,能如此可謂幾近奇蹟,因它近乎範式轉移。這本書所展示的正正是範式轉移的摸索、掙扎和實踐。參與者勇敢、富創意的一小步,或可以在華人神學界引發深思,進而踏出更大的一步。」
——余達心牧師
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院長
「感謝主!讓我有機會提早拜讀中神老師們的『心血結晶』─四十五周年的文集。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代裡,建立主的工人從來都是艱巨的任務,我很佩服老師和同工們,他們努力改革中神的課程以回應時代的需要,培育和造就新一代的神國僕人和『反思協作者』,承擔整全的使命!文集除了收集老師們在教學過程的心聲和歷程外,亦記錄一些同學的想法和回應,加上我身邊有好友是中神應屆畢業生,看到她在新課程中學習的成果,並且很快就在她有負擔的事工上開展和實踐,吸引著我也想回來再進修呢!深願主繼續帶領中神各老師、同工和同學,在黑暗世代中成為明亮的燈台!」
——古丹青博士
音樂創作人
「反思不難,但要謙卑地與人協作,卻是一生的功課。此文集是中神師長們又一次精彩的協作,道出改革路上如何磨合、怎樣砥礪,再訂藍圖,務求為神國,續以真道鑄己鑄人。中神是次的革新進程,是推行事工更新的上佳範例。除同學、校友應人手一本外,謹推介給眾牧者及教會領袖。而我已十分期待將來與新課程畢業生一起反思協作,牧養新世代的羊群。」
——周曉暉牧師
宣道會北角堂主任牧師
「文集出現最多的詞彙就是『反思』和『協作』,就如文中所言:『行動的確比言語更有說服力!』(見陳關韻韶〈不再平面的平信徒〉一文)上主見證,學院師生上下從年輕到資深的中神魂,都竭盡所能,將最好的獻與上主。最『洋蔥』(感動)的是中神堅守神學傳統重要價值之餘,亦勇於革新,回應時代的挑戰,整合課程與實際場景的協作;又與同學並肩而行,致力培訓最好的時代牧人!」
——胡家豪牧師
基督教中華宣道會友愛堂主任牧師
「此書導引讀者進入『反思協作』的做神學之旅,從不同學科的探詢,到整合過程緊扣中神『持守不變使命,訓練時代工人』的精神,都為是次課程改革帶來創新。其中有四科具創意的整合學科:『宣講與教導』、『社會與文化』、『天國與教會』、『倫理與牧養』,由三位來自聖經、神學及實踐的老師,巧妙地協作合教;不同科系亦有革新,達致培養具僕人領袖風範的反思協作者,進入世界,與人同行,牧養生命。」
——梁國全傳道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在現今瞬息萬變、政權角力、知識爆炸卻缺乏信任與智慧的世界局勢及人心狀況,整全基督信仰怎樣可以適切落實在複雜的現實環境?面對時代的神學教育,應該栽培甚麼特質的神國僕人?新一代多元的召命群體怎樣分工合作,既有天國觀,又對應當下處境?本書勾畫了中神對神學教育新想像的構思、實踐與反思歷程─不單深入淺出,有情有理,更洋溢著謙卑朝聖者的獻呈心志。本書不單啟迪有呼召接受神學教育的信徒,也是給所有肯面對時代及尋求信仰前瞻的信徒及教會參考,作『讀神、讀人、讀自己、讀世界』的信心行動。」
——陳幼莉女士
資深輔導者及神學教育工作者
退休前為中國神學研究院輔導科副教授
「本書收錄了中神老師及校牧們重新想像神學教育的心路歷程,以生命身教為新課程目標作出完美示範,整合聖經、神學與實踐。以處境問題為起點的『反思協作』範式,正好回應職場瞬息萬變的情況,若主動踏出安舒區,將句號化作問號,以老闆、同事、客戶、甚至競爭對手為反思協作對象,放下自我,互相聆聽,互為協作,並持續修正,過程中留有空間讓神作工,可能就是職場轉化新想像!願你在書中也能找到事奉崗位的『反思協作』鑰匙!」
——楊逸芝女士
長江實業集團執行委員會委員及公司秘書
職場團契「長江活水LivingWater@Workplace」核心成員
「今日神學院的教學不能離地,也需要跟夥伴合作,擴闊同學對世界的視野,和認識將來牧養的群體,並能學以致用。培育整全的神的僕人,需要整合不同學科(跨學科),也要聆聽及跟不同世代對話(跨年代)。讀這文集,能看見教學團隊(不分資歷和學科)如何努力合作,還有校牧們的不遺餘力,在在體現『反思協作』新課程的精神,更寶貴是也能看到第一屆研讀新課程的同學的回饋。」
——鄧雪貞女士
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副總幹事
「感謝各位中神老師及同工,集眾人之力推出文集,讓我們認識這次改革歷程的緣由及挑戰,也感受到這一代的神學生,不單是進修裝備服侍主,更是參與一次協作反思的過程,與處境作神學對話,又以智慧及行動去回應當中的挑戰與呼召。香港教會正身處於危機四伏的重要時刻,歷史會記下教會牧者與信徒如何在狼群中學習靈巧又馴良地跟隨主,神學院肩負著關鍵的角色。」
——黎廣澤宣教師
「油踐入心」事工召集人
【目錄】
推薦文
編者序/黃國維
時代挑戰
中神課程改革的個人歷程/張略
從終點開始/葉美㲑
幻變世代中的不變使命/李耀坤、黎高穎怡
教會協作
不再平面的平信徒/陳關韻韶
領受差遣 走進職場/李適清
挽救婚姻的牧養與輔導/區祥江
處境學習 實踐使命/歐醒華
課程反思
反思協作者的培育/李適清
神學教育與學術研究/薛霞霞
神學教育—為何?如何?/雷競業
神學需要何種審辨性思維?/洪亮
在世界實踐真理/黃國維
讀神 讀人 讀自己/校牧團隊(歐醒華、陳慶玲、朱光華、梁錦華、王淑華、伊蘭)
神學教育
學原文,多麼多麼的高興/張智聰
聖經不是從天掉下來的/辛惠蘭
我行故我思: 一門遊學式夏令密集課的體驗/宋軍
實踐神學與踐行者成長/潘怡蓉
研究聖經 學習聖工/朱光華
重尋教會小組的生命歷程/盧德賢
群體同行
跨越教學 反思協作/黃嘉樑、楊思言、李穎婷、余振陵、蘇慕瑜、林添德
我走過的神學教育路—專訪道學碩士畢業班同學/鄧美美訪問及整理
結語
反思課程革新 致力團隊協作/李思敬
後記/黎高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