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購物籃沒有東西
曾慶豹 著
德希達談論禮物、寬恕、款待、正義、友愛、死刑、責任、無條件等……它涉及海德格的「拆解」和馬丁路德的destruuntur,也是保羅對「十字架」的神學詮釋,更是學者所關注的對象。
門市存量
Close作者: | 曾慶豹 |
出版: | 台灣基督教文藝 |
初版: | 2017/02 |
頁數: | 336 |
尺寸: | 148x210mm |
系列: | 基督教學術叢書 論著系列 |
ISBN: | 9789866131400 |
分類: | 神學思想 |
【內容介紹】
德希達談論禮物、寬恕、款待、正義、友愛、死刑、責任、無條件等,無不深進到神學或宗教之域中,顯示著解構以「神學」作為「政治轉向」或「倫理轉向」的「語調」引人關注,展示了對「存有-神-邏輯學」做出解構,神學在此以「終結」的警示和「不可能性」的渴望中,重新談論上帝、重新思索神學。與猶太教或伊斯蘭教相比,「解構」一詞更緊密地與基督教聯繫起來。它涉及海德格的「拆解」和馬丁路德的destruuntur,也是保羅對「十字架」的神學詮釋,更是學者所關注的對象。德希達不只一次提到,「解構」一詞可追溯到馬丁?路德,通過海德格,「解構」同時也是「基督教的」,正如南希所理解的那樣,他們共同的想法,即是回到福音最為原初的經驗;回到救世主的經驗中。十字架是馬利亞的記憶,這個記憶是通過了眼淚和祈禱才記起來的。如德希達所說:「眼光的實質不是視力而是眼淚,……揭示性或啟示性的盲目,那顯露了眼睛真真實實的盲目,是為眼淚遮蔽的凝視。」「當淚水遮蔽了視力的那一刻,它們揭示了眼睛真正的功能。……眼睛的終極目的是使視力探尋而非觀看,關注祈求、愛、歡樂或悲傷而非打量或凝視。」
【作者簡介】
曾慶豹,出生於馬來西亞,1997年取得台灣大學哲學博士,漢語界的神學工作者,雖從未取得神學相關學位,卻對神學思考有著無比的熱忱和激情,致力於探討基督教神學與當代歐陸後現代思想的關係,研究專長包含:後現代神學、解構神學、政治神學、歐陸宗教哲學,代表著作為《上帝、關係與言說》,其為漢語神學界少數具有原創性的神學著作。
近年來將研究觸角延伸至近代漢語基督教史的研究,從政治神學的角度探討漢語基督教史中基督教社會主義的人物思潮,呈現出有別於傳統基督教史學家的研究面貌,已編輯出版四冊本的《中國基督教公共神學文選》,正致力完成《革命、經世與社會改造的基督教》一書。
【目錄】
自序 思想的銘刻
第一章:十架
第二章:彌賽亞性
第三章:禮物
第四章:巴別塔
第五章:上帝之眼
第六章:祈禱
第七章:信仰
第八章:否定
附錄
Adieu, Jackie
德希達的「神學」?
在卡布里島上
奧古斯丁的祈禱與眼淚
無法被分析的精神
尼采的哀悼詞
傅柯論越界
人名索引
盲者的视域
作者:曾庆豹
Product carousel i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