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尚呂克.馬希翁 (Jean luc marion) |
譯者: | 張建華 |
出版: | 台灣基督教文藝 |
初版: | 2010/10 |
頁數: | 160 |
尺寸: | 14.8 x 21cm |
系列: | 中原大學基督教學術叢書 翻譯系列 |
ISBN: | 9789579186988 |
分類: | 神學思想 |
【內容介紹】
對於馬希翁而言,繪畫是哲學的中心課題,特別是對於現象學而言。因為繪畫問題其核心是個可見性的問題,是關於顯現的問題。因而繪畫是個首要的現象,繪畫成為研究顯現條件的指標,馬希翁特稱其為一般的「現象性」。在《視線的交錯》一書中,馬希翁的計畫研究是從他早期對於圖像反省發展出來,他細緻的考察從古典到當代的繪畫歷史,以成為他反省(不)可見性條件的現象學基礎。《視線的交錯》包含的藝術家從拉斐爾到羅斯科、從卡拉瓦喬到波洛克,提供我們關於視覺問題的當代批判與建設性出路,馬希翁以為對於後現代「虛無主義」的適當回應並不是破除圖像,而是更加徹底的走向可見的圖像,使得它們朝向不可見開放。
【內容特色】
馬希翁是位著名的哲學與宗教學者,他的哲學創見在引領現象學走向「神學轉向」,借助基督教神學發展「啟示的現象學」,但是他同樣認為哲學可以有回饋神學的地方,協助建構「非形上學的神學」。現代信徒身處傳播社會,無可迴避地要面對影像消費的問題,即便教會再怎麼破除偶像,也難以消除將十字架、將聖像畫視為偶像的可能。馬希翁認為,問題其實出在這種想將神聖性變為可見形象的傾向上,基督徒需要以理智確保不可見的上帝,正是這追求可見形象的欲望才會使得影像變成偶像。然而,聖像並非用以滿足這一欲望。聖像畫的宗教意義在於,影像實際上是像人的存在,像是形成自畫像,人與圖像面對面互相凝視,這可見的焦點卻交錯有不可見的根源,成為兩個視線重疊交錯的所在。是祈禱者的注視使得畫中顏料成為聖像的眼睛,這聖像的視線正暗示著來自神聖領域的關注,完成祈禱者與上帝兩者間凝視的交換,成就信仰的神聖關係。
【作者簡介】
尚–呂克‧馬希翁 (Jean–Luc Marion),知名的法國哲學家,任教於巴黎第四大學索邦大學(La Sorbonne),也在芝加哥大學的宗教學系、哲學系客座。他是德希達的學生,研究笛卡兒以及胡塞爾、海德格等現象學家,他因為處理宗教問題而知名,像是在《沒有存有的上帝》一書,他分析偶像崇拜問題,連接到德希達探索過的愛和禮物等主題,某個程度而言他也可以說是繼承列維納斯的衣缽,延續其超越存有的思想,一般認為馬希翁在某個模糊的認定裡是有助於建立後現代神學的體系。他最知名的概念莫過於「充實現象」(saturated phenomenon),受到基督教的新柏拉圖主義神秘神學的影響,認為壓倒性的既與都是朝向已經充實、流溢出來的現象的意向性活動。
【譯者簡介】
張建華, 1972年7月生於河南省。1995-2001年在武漢大學哲學系攻讀哲學專業碩士、博士學位。2004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2001年至今任教於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講師職稱。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曾發表譯著(文)多篇,共計約有30餘萬字,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後康德哲學的語境與總問題〉(載《哲學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馬克思、尼采和佛洛德的宗教批判》(與人合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解構的共通體》(從法文譯出,與人合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勒維納斯選集》(從法文譯出,與人合譯,即出)。
【目錄】
中譯本序言
中文版導言
前言
第一章 可見者與不可見者的交錯
第二章 這種給予者所給予的東西
第三章 西羅亞的盲人
第四章 原型與影像
文獻說明
譯後記
譯名對照
附錄:法文版前言
视线的交错 La croisée du Visible
尚吕克.马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