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購物籃沒有東西
鄧紹光 著
本書以界限與倫理為主線來解讀潘霍華的社群神學,這種神學又可稱為倫理神學。在基督的生命和行動中,表明每一個人都應該是與他人共在且是為他的。基督是界限、他者、中介、中間,這首先卻是見於教會-群體,使得教會-群體成為社群的、倫理的,從而有分於基督的生命,擔當世界的苦難與罪孽。
門市存量
Close作者: | 鄧紹光 |
出版: |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 |
初版: | 2011/05 |
頁數: | 266 |
尺寸: | 141*210 mm |
系列: | 教會倫理系列 |
ISBN: | 9789889757373 |
【內容介紹】
本書以界限與倫理為主線來解讀潘霍華的社群神學,這種神學又可稱為倫理神學。在基督的生命和行動中,表明每一個人都應該是與他人共在且是為他的。基督是界限、他者、中介、中間,這首先卻是見於教會-群體,使得教會-群體成為社群的、倫理的,從而有分於基督的生命,擔當世界的苦難與罪孽。
全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導讀,指出潘霍華的神學實為一種涉及界限與教會—群體的倫理神學;第二至第四部分則依次闡釋潘霍華早期、中期和後期的作品。潘霍華一生的思想,可以基督論來貫串起來,是一種基督論式的社群或倫理神學,只是其早、中、後期的輕重各有不同,愈是後期這方面則愈形吃重、愈是明顯,而以《倫理學》和《獄中書簡》為其成熟及精彩的成果。
自序
第一部分:導論
1 界限.倫理.教會──群體
2 點題的介紹
第二部分:早期神學
3 論《聖徒相通》:個體與社群並建的神學
4 教會的神學:對《聖徒相通》的兩點思考
5 《聖徒相通》與《行動與存有》的「中間」與「邊界」
6 神學思考的哲學交涉
7 此有的界限:對海德格的閱讀
第三部分:中期神學
甲篇
8 《創造與墮落》與《基督中心》的「中間」與「邊界」
9 界限中的男與女
10 基督的界限與十字架的合一
11 道前靜默
乙篇
12 僕人的素質(一):追隨與靜默
13 僕人的素質(二):追隨與擔當
14 獨處與共處
第四部分:後期神學
甲篇
15 《倫理學》:成熟神學的草稿
16 《倫理學》與相關作品中的生態意涵
乙篇
17 今天,對我們來說,基督究竟是誰?
附錄:《獄中書簡》中的宗教
18 文章札記的寫作風格與神學思想
19 《獄中書簡》的反/非形而上學的思想與風格
20 《獄中書簡》中受苦的上帝
參考書目
中英人名對照表
後記
【作者簡介】
鄧紹光,1994年獲蘇格蘭聖安德烈大學哲學博士(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專治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早年先後於新亞研究所、中國神學研究院獲哲學碩士(主修中國哲學)及道學碩士。 曾任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副講師(1994-96)、信義宗神學院神學與文化副教授及艾德香教席(1996-2002)、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副教授(2003-2006),現為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著有GodNulls History in the Theology of Jürgen Moltmann(1997),《終未.實踐.教會:莫特曼的盼望神學》(1999)。 研究興趣除莫特曼外,近年更專注於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研究、德國神學與中國哲學之對話比較,以及後現代哲學的神學意含。哲學及神學論文散見香港、台灣及大陸之學術期刊。
Product carousel i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