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蘇貝妮 (Sue Brayne) |
譯者: | 吳梓明 |
出版: | |
初版: | 2018年8月 |
頁數: | 252 |
尺寸: | 14 x 21.6 cm |
系列: | 生命教育系列 |
ISBN: | 9789622941281 |
【內容介紹】
甚少人懂得怎樣處理有關死亡的事情;或如何在恰當的情境下,以恰當的語言或禮儀談論死亡。當我們認識的人喪親或臨終時,我們不知道如何安慰或幫助。《談論死亡》正是一本實用手冊,為臨終者的親友、照顧者和醫護人員提供適切的建議和資源。作者撰寫本書的目的,是要鼓勵我們尋求更有效的方法,公開坦誠地談論死亡,勇敢地面對死亡。
【目錄】
導讀
再版譯序
鳴謝
說說死亡
笑迎死亡
個人故事
全書結構
個人札記
第一章 否認死亡
靈性價值
生命的權利
對自然世界的影響
第二章 古時候
中世紀(死亡的藝術)
從家搬到醫院去
傳媒的感染
第三章 從醫療角度看死亡
家庭科醫生:求救的第一站
深切治療麻醉科醫生:難以作出的末期生命決定
紓緩治療顧問醫生:清晰的溝通
紓緩治療臨床專科護士:安排臨終最恰當的地方
寧養院護士:聆聽的重要
護理院護理員:行動如常的重要
第四章 信仰給予的幫助
主教:復活節的故事
阿訇(伊斯蘭教教長):信仰之約
拉比(猶太教教長):禮儀之途
居士(在家修行的佛教徒):群體的重要
印度教徒:業與輪迴
第五章 談論那事
打開死亡的話題
當親屬否認時
當臨終者不想知道時
當沒有解決辦法時
當孩子不准談論時
第六章 突如其來或因暴力的死亡
兄長遇害
一次車禍
心臟病發而離世
流產
自殺個案的處理
第七章 尋找支援
委婉語
不是人人都會哀傷
告知噩耗
告知噩耗的指引
第八章 支援臨終者的實用指引
說再見
如何好好地聆聽
生命的回顧
臨終的過程
末期生命的經歷
陪伴到最後
人死時,身體會有甚麼變化?
當死亡的時候
之後,你預計有甚麼感受?
親屬可能需要思考的事情
考慮實際的事情
給朋友的建議
回顧
還有未盡的話
附錄:我們可以做甚麼來面對死亡?
推薦書籍
相關機構資料(香港、美國、加拿大、英國)
【作者簡介】
蘇貝妮(Sue Brayne)
曾接受護士培訓,並獲取「死亡的修辭與禮儀」碩士學位(MA in the Rhetoric and Rituals of Death),獲認可的心理治療師(Accredited Psychotherapist)資格,為臨終者的親友和照顧者提供「談論死亡」工作坊(D-Word workshop)。
譯者簡介
吳梓明
博士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2004年後易名為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達23年,於2008年2月退休。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及中國社會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仍擔任四川大學、蘭州大學及上海大學客座教授。
【推薦】
雖然處境是英國,但個案中的人面對末期疾病或死亡時,不論他們是醫護人員、患者或家屬,其互動關係和溝通模式,跟我們華人社會相似,就如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一樣,那麼接近、真實和感人。書中有許多實用的提示,對讀者具參考價值。《談論死亡》非常適合在醫院、護養院、老人院工作的同工閱讀,也適合長期照顧患者的家人閱讀,而一般讀者也可用作通識方面的參考書。這是一本近年來不可多得的生死教育書籍。
謝建泉醫生 生死教育學會創會會長 前伊利沙伯醫院臨牀腫瘤科顧問醫生
《談論死亡》是一本概念與實踐並重,涵蓋醫療、靈性、心理、社交和資訊各範疇的一本手冊。雖然寫作背景是英國,但相信可以作為香港華人社會的參考,為本地的末期病者和喪親者提供思考指引,積極面對死亡,也讓社會大眾「知死而知生」。當我們明白死亡,我們便學懂如何活着!
黃志安先生 贐明會中心主任
社會愈趨發展,愈突顯對死亡的無知。處身於資訊爆炸的年代,但本地出版有關死亡的書籍卻是少之又少。期望有更多類似《談論死亡》的書籍出現,讓更多人透過正視死亡,重新認識生命。
陳麗雲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思源基金(健康及社會工作學)講座教授
本書的特點是鋪陳許多真實的臨終與死亡故事。作者經歷瀕臨死亡事件,之後忽然「重新找回自己」,感悟個人生存的使命:當一個喪親輔導員。因此,本書不單闡述臨終者、家屬和醫護人員需要的知識與態度,作者還帶領我們進入每個故事的現場,與故事中人同歷死亡和恩典。
黃慧英博士 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在所有的談論中,「死亡」可能是一個最嚴肅和困難的話題。原因是它直接扣連我們生命和關係裏面最敏感和最脆弱的部分。因此,「談論死亡」不但需要有勇氣,還要有知識和技巧,但更重要的是不可少了智慧和愛心。本書《談論死亡》不但給我們有關「談論」和「死亡」的知識;更幫助我們面對死亡時有智慧和愛心。
羅杰才牧師 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