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潔人 |
譯者: | 李鹿渴 |
出版: | 中華三一出版 |
初版: | 2020/10 |
頁數: | 422 |
尺寸: | 148*210 mm |
ISBN: | 9789887973744 |
【內容介紹】
【目錄】
致謝
縮寫
序
第一部分:共產主義中國的聖公會主教
第一章 丁光訓簡介
1.1 生平簡略
1.1.1 早年生活和早期事工
1.1.2 從解放到文革
1.1.3 後毛時代的新生活
1.1.4 從退休到神學運動
1.1.5 結論
1.2 丁光訓作品概覽
1.2.1 早期作品(1937-1951)
1.2.2 毛時代的作品(1952-1978)
1.2.3 近幾十年的作品(1979-2003)
1.2.4 結論
1.3 評價當前研究情況
1.3.1 文選編撰
1.3.2 國外研究
1.3.3 國內研究
1.3.4 福音派的研究
1.3.5 論文
1.3.6 其他相關文獻
1.3.7 結論
1.4 本章結論
第二章 丁光訓早期神學思想淵源
2.1 聖公會傳統
2.1.1 聖公會的身份
2.1.2 「世光」傳統
2.1.3 基督教社會主義聯盟
2.1.4 總結
2.2 中國因素
2.2.1 文化的影響
2.2.2 革命的影響
2.2.3 總結
2.3 普世教會合一主義
2.3.1 早期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經歷:YMCA/SCM
2.3.2 從理論上理解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協和神學院
2.3.3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發展:WSCF
2.3.4 總結
2.4 本章結論
第二部分:社會政治語境下的中國教會
第三章 宗教政策的變化與發展
3.1 毛澤東治下的宗教政策(1949-1978)
3.1.1 統一戰線政策
3.1.2 反宗教政策
3.1.3 消滅宗教政策
3.1.4 總結
3.2 鄧小平時代的宗教政策(1978-1993)
3.2.1 改革開放政策和宗教自由
3.2.2 80年代的宗教政策:19號文件
3.2.3 90年代初的宗教政策:6號文件
3.2.4 144號令和145號令
3.2.5 總結
3.3 江澤民時代的宗教政策(1994-2003)
3.3.1 中國共產黨對宗教本質的新看法
3.3.2 對宗教特點的新理解
3.3.3 新世紀的最新宗教政策
3.3.4 總結
3.4 本章結論
第四章 教會對新興共產主義中國的態度
4.1 宣教運動和殖民勢力
4.1.1 基督教對華宣教事工縱覽
4.1.2 本色化教會運動與宣教
4.1.3 丁光訓對宣教與宣教士的態度
4.1.4 結論
4.2 共產黨治下的教會改革(1949-1965)
4.2.1 新中國的反帝反宣教運動
4.2.2 共產黨政府與反宣教士活動
4.2.3 從反差會到反教會
4.2.4 教會改革:三自愛國運動
4.2.5 神學群眾運動
4.2.6 丁光訓對教會改革的態度
4.2.7 總結
4.3 文革期間的教會(1966-1978)
4.3.1 國家對教會的極端政策
4.3.2 教會對國家逼迫的回應
4.3.3 丁光訓對文革的態度
4.3.4 總結
4.4 後毛時代的教會發展展(1979-2003)
4.4.1 鄧小賓士下國家對教會的要求
4.4.2 丁光訓對國家的主要回應
4.5 本章結論
第三部分:丁光訓的處境化神學
第五章 神學的核心構成
5.1 愛的神學:神就是愛
5.1.1 神學要義:愛——上帝的本質
5.1.2 政治思考:聖愛之廣延及中國共產黨
5.1.3 分析與評論
5.2 倫理神學:建立道德—倫理化的基督信仰
5.2.1 神學要義:上帝的形象與良善
5.2.2 政治思考:共產主義者行出良善
5.2.3 分析與評論
5.3 進化神學:一切事物都處在進化的過程中
5.3.1 神學要義:進化的觀念
5.3.2 政治思考:共產主義在進化
5.3.3 分析與評論
5.4 末世論神學:走向基督的成全
5.4.1 神學要義I:神的國
5.4.2 神學要義I:基督的成全
5.4.3 政治思考:超越馬克思共產主義
5.4.4 分析與評論
5.5,教會神學:後宗派時代教會論
5.5.1 神學要義:後宗派時代形勢
5.5.2 中國教會的神學特點
5.5.3 中國教會的政治特點
5.5.4 分析與評論
5.6 本章結論
第六章 處境化神學運動
6.1 神學思想建設的起源
6.1.1 背景
6.1.2 社會政治目的
6.1.3 神學目的
6.1.4 總結
6.2 三大神學討論
6.2.1 討論I:打壓神學基要派?
6.2.2 討論II:協調信與不信的關系?
6.2.3 討論III:改變神學還是改變信仰?
6.2.4 總結
6.3 核心問題:淡化因信稱義
6.3.1 政治處境和神學要義
6.3.2 反對者的見解
6.3.3 聖公會就稱義的教導
6.3.4 稱義的語境因素
6.3.5 總結
6.4 顯明的弱點
6.5 本章結論
第四部分:走向中國處境化神學
第七章 評估丁光訓的處境化工作
7.1 中間路線:隱性的原則
7.1.1 神學中間路線
7.1.2 文化中間路線
7.1.3 政治中間路線
7.1.4 結論
7.2 中間路線:顯性的政策
7.2.1 國家對教會的管控
7.2.2 教會的三個主要回應
7.2.3 結論
7.3 基要派和福音派的進路
7.3.1 文化移入:基要派神學模式
7.3.2 文化融入:福音派神學模式
7.4 適應協調:丁光訓神學模式
7.4.1 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徵
7.4.2 這種模式的優點
7.4.3 這種模式的局限
7.4.4 結論
7.5 本章結論
結論
後記
參考文獻與資料
附錄
中文詞彙術語彙編
索引
【作者簡介】
李潔人牧師,早年遊學歐洲,主修經濟學及基督教神學。2008年在瑞典倫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獲得神學博士學位。曾經擔任世界基督教聯合會(WCC-ETE)中國神學顧問,並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牛津大學作訪問學者,目前還兼任三家神學院的客座講師。
1998年,李牧師開始全時間牧養事奉,並於2001年被按立牧師。結束歐洲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後,李牧師2009年回到中國,侍奉於北京國際基督教會(BICF),擔任國際華語教會(IMS)主任牧師。五年中,教會由250人的中小型堂會成長為1200人大型聚會。目前,在新的形勢下,正在領導教會推動華語國際教會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