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鄧紹光 |
出版: | 台灣基督教文藝 |
初版: | 2009/07 |
頁數: | 234 |
尺寸: | 14.8 x 21 cm |
系列: | 中原大學基督教學術叢書 論著系列 |
ISBN: | 9789579186483 |
【內容介紹】
當代新儒家牟宗三(1909-1995)以人的道德自覺為基礎,建立其道德形上學,並進而成就無執的存有論與執的存有論,本書透過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以他者為首出的倫理神學,對此種以自我為首出的哲學,作出批判的論析。
全書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界限的問題,探討自我與界限的關係,究係自我自行劃界抑或他者此一界限決定自我。第二部分為隱喻的他者,進一步深入主導牟宗三與潘霍華思想發展的隱喻:父親與朋友,從而透視兩人整體思想的性格。第三部分為因他者而思,意在分析兩人對康德及海德格的閱讀,以反映出各別的吸收而成就不同形態的哲學與神學。第四部分為迂迴地解讀,表明牟宗三對中國哲學的解釋與重建,囿於其以自我為首出的兩層存有論,不一定是最恰當的,而倡言一種透過他者迂迴地解讀的方式,接觸中國哲學。
內容特色
在基督教神學中,所重視的是來自上帝的救贖;然而中國哲學所重視的,卻是出於人的道德自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能夠有彼此互通的思想嗎?本書以兩位東、西方的當代哲人為代表,從四種層面:自我、他者、西方形上學、中國傳統哲學,詳盡探究中西哲學的同異處,精確剖析二者長處,並開創相互學習的可能性,開啟更多豐富的學術對話。
【目錄】
導論:道德的形上學與倫理的神學
第一部:界限的問題
第一章:論牟宗三對基督宗教的判釋
第二章:殺道事件--對比牟宗三與潘霍華對耶穌、基督的思考
第三章:界限與自由--潘霍華論人之自我了解以及其對牟宗三的批判意義
第二部:隱喻的他者
第四章:崩落破裂後的救贖--對牟宗三與潘霍華的一種隱喻式解讀
第五章:因他者而思--牟宗三,莫特曼與潘霍華,海德格與德希達
第三部:因他者而思
第六章:潘霍華與牟宗三對康德的閱讀
第七章:潘霍華與牟宗三對海德格的閱讀
第四部:迂迴地解讀
第八章:迂迴地進入--兼論牟宗三對中國哲學的解釋
第九章:孔,孟,荀與潘霍華的群己觀--從成人之道著眼
【作者簡介】
鄧紹光,二十多年來一直遊走於哲學與神學之間。早年受業於當代新儒家牟宗三門下,獲新亞研究所頒授哲學碩士(主修中國哲學),後赴蘇格蘭追隨著名新約聖經學者及莫特曼(Jurgen Moltmann)神學專家包衡(Richard Bauckham)學習,於聖安德烈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獲哲學博士(主修神學)。曾於中國神學研究院、信義宗神學院任教,現為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著有《盼望‧教會‧實踐:莫特曼的盼望神學》(1999)、《界限與倫理:潘霍華的倫理神學》(2006)、《詞語破碎處:言離道斷的神哲學反思》(2007)(榮獲二OO八年湯清基督教文藝獎神學論著組年度大獎)。
杀道事件 : 潘霍华伦理的神学对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的批判意涵
作者:邓绍光